糖尿病临床漏诊率很高,这直接影响了临床的治疗效果,医生对此应予重视。由于糖尿病的复杂性,医生专业面狭窄,中西医双重诊断规范的不完善等,均是造成糖尿病漏诊的主要原因。
糖尿病属内分泌代谢性疾病,病变可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,是一种呈慢性发展的全身性疾病,临床表现多种多样,仅常见的并发症就有10余种。人们所熟悉的“三多一少”症状,只是糖尿病典型症状之一,并非是糖尿病临床表现的全部。实际上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是在诊治合并症、体检化验中被发现的。这些患者多无明显“三多一少”症状,尤其是降糖药物已能使患者血糖得到有效控制,因血糖浓度过高引起的“三多一少”症状和各种糖尿病昏学迷在临床显著减少,而慢性合并症的表现则日益突出,如中风、肾病、心肌梗死、末梢神经炎、失明等,现已成为患者要求住院治疗的主要病痛。临床医生如果没有对糖尿病足够的警惕性,漏诊是极易发生的。有关资料分析,单纯糖尿病住院的占总数不足1/3,而因合并症住院者占2/3以上。在住院患者中大多身患数种慢性病,在不同专业病区治病的重点也不同,因此出院诊断也比较复杂。有的仅写一个本专业病名,其它病有也不写;有的在本专业病名之外再罗列几个其它病名。受医生专业面的限制,专业分科越细,医生们对本专业以外疾病的复杂性越认识不足,此是造成临床漏诊最常见的原因。
在中医院的病历中,尤其住院病历均要求有中西医双重诊断,但在诊断的规范化上尚无完善的模式。一般来说,中医病名和西医病名多有大致对应的关系,但并非是一对一的绝对相等关系。中医病名诊断原则,基本上是以临床主要症状命名的,有此症才能诊为此病。根据《中医内科学》中关于消渴病的定义,没有典型的“三多一少”症状,就不能诊为消渴病,然而当今消渴病与西医糖尿病的同义关系,又已被社会上大多数人所公认。临床遇到没有“三多一少”症状而只有合并症表现的糖尿病患者,按中医应如何诊断,临床医生常感为难,只好各行其是,此是造成糖尿病临床漏诊的常见原因之一。
为了尽可能降低糖尿病临床漏诊率,医生要重视对每位患者进行常规的血糖及尿糖化验,并酌情进行系统检查,并尽早发现合并症,这对控制和稳定病情是十分重要的。另外,各专科医生要自觉扩大知识面,注重对其它专业疾病的诊断,这是提高临床准确率、减少漏诊的行之有效的方法。